分享好友 行业动态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汽车后市场“江湖”:四大“门派”与众多高手,谁主沉浮?

2017-10-09 11:17133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第一句,用来形容中国汽车后市场也颇为贴切。中国第一台汽车自1956年生产下线至今,产业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与沉淀,汽车后市场正逐步成为权力资本追逐的重心,但过度碎片化的百万B端加上各地诸侯,此时的汽车后市场虽经历着分久必合的大势,也是步履维艰。但无论是整合还是融合,合乃是大势,此为根本。

 

后市场

 

—  江湖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众多武侠小说虽未直接明说,但内容都在阐述这个道理,而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是一个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有门派,有那些恩恩怨怨、事事非非。

本文是笔者从汽车后市场的江湖故事、门派的角度论述。从交通运输部186号文件发布的这三年左右回顾,后市场整体有一定的进步和改观,虽然笔者也是市场进步中的“牺牲品”,但不可否认,从底层数据、信息化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从业者更加开放与务实的心态、政策的逐一发布,资本进入的量级(基本上没有单笔5000万以内的,实际到位情况以后我们才能得知)等情况说明,后市场在“行”领域的地位已是资本大鳄布局时不容忽视的主题(吃、穿、住、行几大类,汽车后市场属于“行”领域),毕竟号称 “万亿级市场”,否则笔者又怎会成案板上的鱼肉。

—江湖故事—

与所有江湖中争地盘、秘籍、财宝、地位一样,后市场竞争的主线是:通过对汽车配件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进行标准和认证管控,同时对汽车配件生产后的流通领域进行直链高效的建设,打造相对具有规模和垄断地位的汽配供应链,若到此时,天下应可得一半。展望未来,汽配供应链的问题如若彻底解决,以品牌规模化运营的汽修连锁才可分得另外一半天下,从而为中国几亿车主提供真正跨区域、标准化、高品质的维修服务。

但笔者对未来存在一个悬念:上游的汽配供应链和下游的汽修连锁是两个“王”还是一个“王”?或是很多年都是诸侯割据?答案只能由以后的市场回应。王位之争的本质是围绕着汽配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展开的产业链控制权之争,同时也是授权体系与独立后市场的教派之争,放大了也是中国制造与海外制造、国与国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此,我们只议江湖故事,其它则不妄议。

后市场的主要门派大类有:汽配生产企业,汽配供应链企业,汽修连锁企业,整车制造企业,主要顶级高手有: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政府、BAT等互联网类别。还有一类大众玩家的群体——后市场的从业者,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毕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尤其是基于平台+个人趋势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笔者对此有了更多想象空间(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在笔者的眼里是一类人,因做产业论述所以分开)。

—  天时条件  —

“天时、地利、人和”的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源自兵法对无数战争的总结。但就后市场商战的“天时”而言,笔者认为中国汽车后市场还未完全具备最好的天时条件,原因如下:

1、平均车龄仍低于5年;

2、人均车辆各项指标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全产业链上各段的碎片化格局已形成根基;

4、中国特有的市场机制与商业文化氛围;

5、产业突破的战场在中国,战争却在全球;

6、已有市场格局形成的体量与基本商业规律的逻辑关系。

基于以上六点分析,若想通过一定体量的资本或是互联网的方式短时间控制产业链,基本上较难实现,包括完全通过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都会较为艰难。

汽车后市场的商战一定是立体多维的战争,要参与这场盛宴,虽然“天时”尚未完全具备最好的条件,但产业布局已是刻不容缓,不容有失。“天时”的现状决定了后市场项目的发展节奏必须与市场协调统一,否则很可能面临失败。

—  门派见解  —

汽配生产企业——汽配生产企业在全球是万亿美金市场的大生意,全球零配件百强榜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五家企业上榜,也是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最好排名是第14名。同时,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也足见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是,中国企业的劣势也显而易见,表现为产品形式仍以代工或中低端产品为主。

汽配生产企业面临的是典型的全球战争,竞争对手很多都是百年企业。因此,我国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还仰仗科研人员早日在原材料、高精尖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此门派的整合是典型的重资本、重技术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实现的整合。

汽配供应链企业——此门派包括汽配流通环节中的汽配代理商和各类型批发商、零售商形式的汽配经销商,包括各类型仓储、包装、物流、配送企业,及快速发展的各种垂直单品类供应链及汽配连锁。笔者曾经也是一名在广州经营十余年的汽配经销商,最后将汽配经销商在本文内划归为汽配供应链企业也是恨铁不成钢。此门派是散、乱、差相对比较集中的产业区域。此类的创新平台目前还没有几家真实营业额超过15亿的企业,而传统经营有达此量级的商家,说明创新平台的模式对产业的突破探索仍比较艰难,对此门派笔者观点如下:

原有汽配经销商何去何从,笔者建议如下:

  1. 坚持稳健经营,放弃所有非赢利项目并分阶段尝试拥抱优质创新平台;

  2. 规模的扩长必须保证可持续性,保证库存存量、应收账款与营业额关系比例合理,确保业务经营良性循环;

  3. 利润分散投资到产业外收益更高、更可靠的项目,为家庭多做些规划;

  4. 合规与否永远是经营最大的风险,将不合规的方方面面尽快合规经营,如有必要调整业务模式及经营结构的也须尽快调整;

  5. 出现产业资产变现的机会应好好把握,用心为用户做服务;

汽修连锁企业——对汽修连锁产业现状此文不再繁述,随便问一些老司机们,都有修车的不愉快经历。但整体而论汽修企业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大,无论是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区域合作、供应链探索、团队管理等都在不断快速进步。汽修企业的变革与创新其实一直走在汽配供应链企业的前端,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并值得汽配供应链从业者学习。

关于汽修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提高管理质量、提升利润等林林总总,未来对此分析的文章可能数不胜数,此文也不再繁述,笔者主要以连锁大发展的视角浅论几点:

整车制造企业(以下简称“主机厂”)——,主机厂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也是汽配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虽然这种优势被汽配生产企业的全球并购、互联网造车、新能源造车等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就现阶段而论,中国汽车后市场正在进行的所有变革与创新,其改变的利益分配体系都是想突破主机厂的授权体系。“打土豪分田地”,主机厂就是产业最大的土豪。主机厂也在变革,但非常谨慎,主要是基于短期与长期利益平衡的考虑,革自己的命最难。

主机厂对独立后市场的主流态度是:通过原有自身建设的售后体系为主要力量,获取更多增量份额,主导思想是以守为攻。多数主机厂对独立售后的态度还是在尝试,谈不上真正的大刀阔斧,甩开膀子干。主机厂作为产业核心企业,其实力和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  “高手”见解  —

金融机构——未来汽车后市场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资本会不断加强介入深度,最终产业链有金融流动的链条都会沦为资本控制,这个无须再讨论,笔者阐述一些对资本的亲身感受:

保险公司——主要是指车险公司,后市场典型的钻石王老五。每年花在后市场的资金以千亿计,尤其是前三名人保、平安、太平洋的理赔款总额不低于1000亿。

几乎所有保险公司和主机厂一样,主动建立了独立后市场的创新项目部门,各保险公司市场切入点不同但目标一致:降低理赔成本、降低虚假理赔、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续保。

笔者对于保险公司的观点和主机厂基本一致,详见主机厂的观点阐述。保险公司与主机厂的不同点在于其更加开放,但合作门槛较高,与保险公司内部机构衔接商务要求较多。

BAT——关于BAT等互联网企业,笔者认为现阶段主要对金融流量和C端车主感兴趣,不过产业现阶段的布局主要还是在B端。BAT在后市场各家的布局都不理想,但不能因此就低估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

大众玩家——后市场的最大想象空间与变数,原因如下:

1、C端车主追求个性化的服务;

2、后市场群体的年轻化注定其追求更加自由的工作空间;

3、平台+个人模式在出行等更多领域已获得成功样板;

4、线上关键因素的聚合与线下的碎片化资源配合也许更适合产业未来发展;

5、有更多的顶尖人才仍处于潜龙在渊的状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